她是一位来自塞尔维亚的美丽女子,19岁时便将汉语选为自己首要学习的语言。在她的影响下,女儿也把学习中国医疗文化视为人生的志向。母女俩无惧艰难,毅然决然地来到中国定居。这样的选择,源自于她们家族三代人对中国深厚而特殊的情感渊源。
那么,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家三代人对中国情有独钟?塞尔维亚母女在中国的生活又是如何展开的?今天,小编将带你走进塔尼亚母女与中国的深厚情缘。
塔尼亚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塞尔维亚女孩,目前担任北京塞尔维亚文化中心主任。她与中国的渊源要追溯到她的父母那一辈。早在塔尼亚父母年轻时,中国便是他们心中最熟悉、最亲近的东方国家。
历史上,前南斯拉夫是最早承认并支持新中国的国家之一,双方关系长期友好。那时,南斯拉夫出品的电影《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》《桥》曾在中国热播,其中插曲《啊朋友再见》更是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。
展开剩余84%此外,在塔尼亚父母的青年时期,上海产的布鞋在塞尔维亚风靡一时,拥有这样一双布鞋被视作时尚与身份的象征。为了买到这双特别的布鞋,塔尼亚的父亲节衣缩食,积攒了很长时间的钱。通过多方努力,他终于买到这双中国产的布鞋,也正是这双鞋引起了塔尼亚母亲的注意,二人因此开始了恋爱。
相识相知一段时日后,塔尼亚的父母决定携手步入婚姻殿堂。最终,塔尼亚的父亲骑着那辆中国产的自行车,迎娶了母亲回家。这段经历不仅是他们爱情的见证,也象征着中塞两国之间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。正是在这样充满中国文化氛围的家庭中成长,塔尼亚在上小学前就对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产生了朦胧的认识,知道中国是个遥远且伟大的国家,北京是它的首都。
在塞尔维亚浓厚文化氛围熏陶下,塔尼亚逐渐长大,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,她成功考入了贝尔格莱德语言学院。19岁那年,为了亲眼见证父母口中那个神秘的国度,她做出了一个与传统观念不太相符的决定——学习汉语。
然而,刚开始学习汉语时,塔尼亚遇到了极大的挑战。她跟不上老师的进度,为此放弃了休息娱乐的时间,常常抱着厚厚的词典,一字一句地反复对照教材。无论是教室、图书馆还是校园的角落,都留下了她刻苦学习的身影。经过长时间坚持,她渐渐掌握了基础的交流能力。
大学四年级时,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塔尼亚获得了去中国留学的资格。带着父母的支持和期望,1993年,塔尼亚踏上了前往中国求学的旅程。
当她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,立即被中国人热情好客的性格所感染,感受到一种宾至如归的温暖,仿佛回到了家一般,丝毫没有陌生感。她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,并且意识到学语言不应只限于文字,更要深入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。于是,塔尼亚经常游历各地,体验不同城市的风土人情与独特文化。
她还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们一起包饺子、写毛笔字。在这一过程中,她慢慢地爱上了这个拥有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。
然而,当她沉浸在幸福与快乐中时,家乡却爆发了残酷的内战,数百万人流离失所,她年仅21岁的弟弟也在战火中不幸身亡。这个噩耗让塔尼亚悲痛欲绝,一时间病倒不起。
好在,她的朋友和老师们纷纷前来关心照顾,送来中药,悉心照料她的饮食起居。塔尼亚内心无比感激,这份暖意让她开始把中国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。
1994年,塔尼亚顺利毕业。毕业后,她没有立刻回塞尔维亚,而是决定暂时留在中国,找到了一份翻译工作。期间,她频繁往返中塞之间。后来,她的经历被当地电视台关注,受邀担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塞尔维亚语广播部的主持人和记者。
在此期间,塔尼亚将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分享给塞尔维亚听众,还出版了一本名为《用外国人的眼睛中国人的心看中国》的书籍。没想到,这本书一经出版,便广受塞尔维亚读者欢迎,帮助更多塞尔维亚人了解这个“遥远却熟悉”的东方大国。
后来,在父母的介绍下,塔尼亚与一位当地男子结婚,婚后育有一女,取名苏俐娜。为了更好陪伴女儿成长,塔尼亚决定暂缓重返中国,他们在塞尔维亚度过了一段幸福时光。但因种种原因,两人最终选择离婚,塔尼亚独自抚养女儿。
2004年,塔尼亚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,带着6岁的女儿苏俐娜来到中国定居。她将女儿送入当地一所幼儿园的大班。刚开始,因环境陌生、语言不通,苏俐娜沉默寡言,常独自一人。塔尼亚看到女儿的画作时,心中既心疼又感动,时常忍不住落泪。
就在她为女儿的适应问题忧心忡忡时,朋友、邻居以及苏俐娜的老师纷纷伸出援手。每逢中国传统节日,大家送来粽子、月饼等传统食品,热情地陪伴苏俐娜,教她中文,帮助她逐渐融入中国生活。慢慢地,苏俐娜交到了朋友,性格变得活泼开朗,积极参加学校的歌舞比赛,母亲再次感受到了中国人无微不至的温暖。
几年下来,苏俐娜的汉语水平日益流利,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深受中国文化影响。她对中医的神奇疗效深感震撼,立志将来成为医生。
2015年,当她在电视上看到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,备受鼓舞,决心将中医与塞尔维亚传统医学结合,立志为社会贡献力量。
当苏俐娜逐渐适应中国生活时,塔尼亚做出了另一个重要决定——送女儿回塞尔维亚读高中。尽管如此,苏俐娜心中始终牵挂着中国。经过多年刻苦努力,她成功考取天津中医药大学,再次踏上阔别已久的中国土地。
对于女儿的决定,塔尼亚全力支持。她没想到二十年后,女儿竟会做出与自己当年相似的选择。母女俩再次相聚中国,苏俐娜继续深造中医,塔尼亚则在山东高速集团塞尔维亚分公司工作。2020年疫情期间,塔尼亚还担任中国赴塞尔维亚抗疫医疗专家组的翻译,为中塞友谊贡献力量。
如今,塔尼亚母女已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,亲眼见证了中国的飞速发展。作为北京塞尔维亚文化中心主任,塔尼亚将继续担当中塞友谊的桥梁,推动塞尔维亚文化走进中国,让更多塞尔维亚人了解中华文化。她深情地称赞,中塞之间的友谊坚如钢铁。
读完这家三代人的中国缘分,你有什么感想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。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,请点赞、转发,关注小编,让我们一起探索更多精彩故事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交易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