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声明:内容仅供参考,如有不适及时就医
经常为大家科普介绍如何延缓动脉粥样硬化,降低心血管风险的相关知识,在有些文章中,还介绍了如何实现动脉斑块逆转的相关研究成果,但在与读者朋友们交流过程中,发现关于实现动脉斑块的“逆转”这件事,很多朋友,都还有着这样的那样的认知上的误区。这些认识误区,也带来更多的健康风险和用药错误,今天的这篇文章,就来和大家聊一下,关于动脉硬化斑块的5个常见误区。
误区1 动脉硬化一旦形成,不可能被“逆转”
随着年龄的增长,以及在高血压,血脂异常,高血糖以及各种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下,血管内皮出现慢性炎症,血液中的脂质在血管壁下方形成沉积,富含脂质上覆纤维帽的动脉斑块逐渐形成,血管弹性逐渐下降,是造成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主要生理因素。
对于这种硬化了,出现斑块的血管,很多朋友根深蒂固的认为是不可逆转的,但多项相关研究已经表明,通过合理的控制各种风险因素,严格控制血脂水平,动脉硬化的斑块是能够逐渐出现缩小逆转的,这种变化不但能够有助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,还能够使斑块的脂质核心缩小,变得更加稳定不易破裂,进一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。
关于动脉硬化的过程,我们应该将其看做是一种动态的过程,某些风险因素不控制,这个过程就可能会加速,而如果采取积极的多重干预措施,这个过程会被“紧急刹停”,甚至是实现“倒车”。
误区2 动脉斑块逆转就是完全消失
很多朋友一谈起动脉斑块逆转,就认为是完全消失不见,血管壁恢复光滑弹性,实际上,对于大多数的中老年朋友来说,要想实现这样的完全“逆转”,其实是非常难的。
我们谈到的动脉斑块逆转,是指动脉斑块不再进展,甚至在此基础上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缩小,或者体积百分比的减小,这种变化就可以被称作是“逆转”了。
千万不要为了实现所谓的动脉斑块的完全消失,而过度控制某些相关慢病指标,进而服用超大剂量的药物,这种情况,动脉斑块可能不会完全消失,反而会带来更大的用药风险。
很多事并不是多多益善,控制越严格越高,取一个平衡点,比起过度控制,安全性更好,也能带来更多获益。
误区3 斑块只缩小了一点点没有什么用
在介绍某些动脉斑块逆转的相关研究时,经常会有读者朋友留言说,研究斑块,动脉斑块才缩小2mm³,斑块体积百分比才缩小了1%,这种“逆转”有什么用?
其实这个误区与前一个误区是紧密相连的,因为目标是让斑块“完全消失”,斑块缩小微不足道的一点点,当然也就“瞧不上眼”。
但如果我们用相对的理论来理解这个问题,就会明白这一点点的逆转对我们也是至关重要的。对于已有动脉斑块问题的朋友,如果对所有的风险因素都不干预,任其发展,那动脉硬化斑块会持续进展,逐渐变大,稳定性也变差,破裂风险越来越高,要么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血供,要么出现破裂引发血栓带来急性心梗,脑卒中等问题。
如果我们积极控制相关风险因素,实现斑块不但没有变大,反而有所缩小,相对于不断进展的斑块,这种相对而言的“逆转”,其实意义重大,正如前文所述,这种变化不但抑制了动脉硬化的进程,还提升了斑块的稳定性,从根本上减少了心血管疾病风险。
对于高速行驶的风险列车,我们不应该企望它回到起点,但我们可以及时的刹车,缓慢的倒车,延缓发生风险的进程,减少发生风险的几率。
误区4 逆转斑块严控低密度脂蛋白就够了
有些朋友在逆转斑块的过程中,过于强调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重要性,而忽略了其他风险因素的可能影响,这样的错误,不论是从降低心血管风险,还是从实现斑块逆转来说,都不应该犯。
想要控制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,严控低密度脂蛋白当然是很有必要的,对于动脉斑块存在高危风险的人群,一般应该将这个值控制到1.8mmol/L以下,很多极高危风险的人,最好能够控制到1.4mmol/L以下,单纯略严格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外,还有以下危险因素,也需要我们积极关注。
其他血脂指标:甘油三酯,载脂蛋白B,脂蛋白a等血脂指标,同样也要关注,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,实现综合血脂谱的全面调节,比单独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,带来的获益更大。
慢性炎症: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是反映人体炎症反应的重要指标,如果这个值超过2.0mg/dL,就应该引起积极重视,在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,积极抗炎,是减少心血管风险的重要靶点,也是经常容易被忽略的。
其他慢病:除了血脂异常,高血压,糖尿病也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,影响动脉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危险因素,升高的血压,血糖都会影响血管内皮的健康,带来炎症反应,加速动脉硬化进程,某种意义上来说,严格控制血压,控制血糖,也是在对抗血管内皮的慢性炎症。
不良生活因素影响:吸烟,和大酒,暴饮暴食,久坐不动,熬夜,长期焦虑情绪,这些生活中的因素,长期累积下来,同样也会对血管健康带来巨大影响,尽可能的降低这些可改变的生活因素带来的影响,同样非常重要。
误区5 对抗血管炎症要吃消炎药
前面提到的实现动脉硬化斑块的逆转,降低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要抗炎,很多朋友也都了解了对抗慢性炎症的重要性,但如何“抗炎”,却仍然存在很多的误区,甚至有朋友提出,对抗血管炎症,是不是得吃“消炎药”。
从字面意思来看,对抗炎症用消炎药,当然是很对症的,但实际上,很多朋友普通意义上的消炎药,指的是抗生素等对抗细菌感染的药物,再广义一些,消炎药也包含了一些对抗关节炎的非甾体抗炎药物,但这些药物,都不是对抗血管炎症的真正药物。
想要对抗血管炎症,最好的药物还是健康生活方式,加强运动锻炼,改善肥胖,严控血压血糖,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,这些都有助于改善提升身体的免疫力,通过提升自身的免疫力去对抗炎症,才是最靠谱最安全的“抗炎”方式。
如果一定要说药物的话,以下3种药物是目前临床研究证实具有抗炎作用的药物,大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,合理选择使用——
1. 他汀类药物。他汀类药物除了有高效的降脂作用以外,还有明确的抗炎作用,是改善慢性炎症的基础用药,对于合并血脂异常,特别是需要严格控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朋友,他汀是既能降脂,又能抗炎的药物,应该优先考虑。
2. SGLT2抑制剂类药物。降糖药中的达格列净,卡格列净,恩格列净等药物,在其促进尿糖排泄,降低血糖的药理作用之外,还有额外的抗炎,保护心血管健康的作用,安贞医院的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,使用此类降糖药,能够有助实现斑块逆转。
3. 秋水仙碱。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剂型发作的一线用药,近年来的研究也发现,低剂量的秋水仙碱能够用于对抗血管内皮炎症,降低心血管风险。目前此适应症已在国外获批,但国内尚未批准。
这篇文章有点长,希望对大家正确认识逆转动脉斑块这件事能够有所帮助,也欢迎大家积极转发分享,让更多人看到更靠谱的健康科普知识。
股票配资交易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